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实验室主任陈大可
2月5日,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交流研讨,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战略支撑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催人奋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主任陈大可表示,在构建海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已由“关键支撑”跃升为“决定变量”,成为引领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科技创新将赋能‘海洋+’的产业模式,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激发新的动能。”
作为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坚持以“崇尚首创,力争最优”为发展理念,以“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科学前沿、地方经济发展”为“三轮”驱动,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努力建设成为海洋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前沿研究中心。
展开剩余66%2023年9月,该实验室打造的全球首个海洋领域专用数字孪生引擎DTO Engine正式发布,该引擎集成了海洋AI模型和可视化算法,应用新的模拟仿真渲染技术,还原高维空间海洋现象的动态过程。基于该引擎,实验室开发了“粤港澳大湾区示范区海洋数字孪生应用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可实现典型海洋现象的高逼真三维仿真模拟,还原和预测典型海洋现象发生的动态演变过程,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提供决策支撑。
陈大可说:“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海洋数字孪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拓展其在海洋牧场、海洋工程和海洋碳汇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通过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南方海洋实验室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发展和海水养殖产业转型升级不断贡献科技力量。
以“海洋牧场与健康养殖”任务为例,相关团队牵头建设了广东省首个自动智能化的海洋水产种质资源库,攻克了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等主养品种的分子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了多个国审水产新品种;自主设计研发了三种类型深远海养殖平台,并在广东、海南等多个省份推广应用,经受住了超强台风“摩羯”的考验;突破了海水鱼类虹彩病毒、弧菌等主要疫病的免疫防控关键技术,自主研制多个高效鱼类疫苗及疫苗自动接种装备,已完成产业化示范应用;进一步发展了鱼类和对虾池塘工程化生态养殖技术,大幅度提高养殖产量;在大、小蜘洲岛海域初步打造了现代化海洋牧场风险监测预警预报示范区,实现了养殖海域气象、水文、水质等关键环境要素的实时监测预警与预报,为海洋牧场风险防控和运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在海洋工程技术领域,“海洋工程与智能装备”任务相关团队研发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的本征特性,通过测量光信号的散射、反射等变化,实现对光纤周围环境的声波、温度、压力等物理量的监测和测量,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和实时性强等优点。该任务相关团队还研发和打造了一款跨介质航行器新型海洋装备,实现集成空中飞、水面游、水下潜功能一体化,可极大提升空海跨域环境的作业能力,为海洋可持续发展赋能。目前,上述两个项目已落户“蓝海科技产业园”加速孵化培育,推进产业化。
“蓝海科技产业园是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炒股配资交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珠海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资源的提质增效贡献力量,助力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陈大可介绍,蓝海科技产业园通过政府支持、实验室主导组织以及市场化运作的创新模式,促进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在珠海海洋产业发展的四大领域(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海水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同步孵化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化现代海洋科技产业园区。
发布于:天津市